第十一期  2006年4月17日 星期一 主办:未名空间(www.mitbbs.com) 未名交友(www.jiaoyou8.com)

4月3日,吴仪访问夏威夷 作者:tuc 来源:未名空间

爱上老公

作者:hulahut 来源:未名空间
俺的学徒生涯回忆录 作者:wendt 来源:未名空间

初见到回忆

作者:Dreamer 来源:未名空间

故乡的冬雪

作者:jroute 来源:未名空间
简单爱 作者:whisperviola 来源:未名空间

世贸中心旧址的情人节玫瑰

作者:niubee 来源:未名空间

我在美国得了阑尾炎

作者:ibd 来源:未名空间

 

 


4月3日,吴仪访问夏威夷

作者 : tuc

来源 : 未名空间 

    “只要 吴仪 女士一开口,你就可以感觉到她的力量( power) 。”

    吴仪访问夏威夷了!昨天我侥幸获得了机会,去州长家参加中国和夏威夷州旅游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及晚宴(其实就是自助啦)。我国的国务院副总理 吴仪 女士曾经是对外经贸部部长。这些年来中国外贸发展迅猛,吴仪功不可没。至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抗击非典(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后一阶段的开诚布公而不是掩盖的态度),吴仪做出的贡献都是令人钦佩的。她是一个女强人,终身不嫁。我一直都很佩服她。这次能够在近距离一睹她的风采,我深感荣幸。

    地点设在州长家, Washington Place 。我才发现那幢楼平时开车或者走路经过不知道多少次,只是直到昨天才知道那里原来是州长官邸。

    中方代表团人不少,有政府的高级官员,也有商界代表。人很多,大家在州长官邸的草坪上聊天喝酒喝饮料。我发现给大家喝的可乐之类,原来就是普通的易拉罐装的。当然还有葡萄酒了,不过我这样不喝酒的土人自然看不出好坏。

    接着,签署协议,鼓掌,然后州长和吴仪轮流致词。都站起来的时候,我发现州长比吴仪高出来整整一个半头!州长很苗条很漂亮。

    州长的致辞简短而得体。她礼貌地恭维了吴仪一番,言语相当风趣。比如她说到:“只要 吴仪 女士一开口,你就可以感觉到她的力量( power) 。”“我们的副州长是一个健康的男士,但是在接机的时候几乎无法跟上 吴仪 女士的脚步。”“中国有一句谚语‘女人撑起半边天'。就 吴 女士的情况,我要说,至少一半。( at least half )” ...... 很遗憾的是,州长的中文翻译不是很好,有些地方翻译得不准确。她居然把“吴仪副总理”好几次翻译成了“吴仪副部长”。底下马上就有中国官员纠正。

    吴仪副总理的致辞太长了!她有自己的讲稿。她讲了很多经济方面的数据,列举了很多经济增长的数据,并且说双方合作的时候要多考虑对方的利益,等等(我个人的解读,似乎是在指责美方协商的时候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大家一直在草坪上站着听吴仪副总理讲话,我都感到腿酸了。吴仪一直站着讲,年纪又那么大了,真得很让人佩服。

    我个人的感觉,吴仪在招待会上讲这些东西似乎不是很得体。因为毕竟不是谈判桌或者论坛。不过我是菜鸟,这种场合有生以来第一次,所以什么都不懂。总之州长给人感觉很亲切,很有亲合力;而副总理给人感觉很有威势。各有各的特点。

    然后,吃自助。其实也没啥特别的。估计国内那些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官员和商界代表,吃那些有点委屈了。(不过烤的牛肉非常可口,很嫩。作为甜点的椰蓉蛋糕也很不错。)大家排队拿菜的时候,有些中方代表居然在排队的时候吸烟!这当然影响到周围不吸烟的人了。而且烟灰肯定弹在州长家的草坪上了。这样很不好。因为出国访问,个人行为应当多注意一点。这多少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嘛!

    好了,流水帐写完了。昨天看到了自己大学时代的偶像,很开心。

 

 

 


爱上老公

作者 : hulahut

来源 : 未名空间 

    我 , 爱上了我的老公 , 在我们 date 十二年 , 结婚六年之后 .

    这么迟钝的原因呢 ? 我是知道 , 可是不好说 , 但是我还是要说一说 . 原因之一是曾有这么一个人“闯” , 十二年前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 一年后发来一封信 , 说 :" 我伤了你的心 , 也伤了我自己 ".. 云云 , 被我回信一封顿臭骂一顿 :" 你的心不是铁作的么 , 你怎么会有心呢 ?".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 至于他为什么会消失他现在又去了哪 , 从此以后对我就成了永恒的谜 . 很多年后我终于不再恨他 , 然而我依然想揭开这个谜底 .

    我是一个言语风格极易受人影响的人 , 你看看我今天的行文风格就知道刚才去看谁的文字了 . 是的 , 我跑去读阿飞的 Blog 了 . 这个我从前以为跟我很像的家伙 , 跟我是很不一样的 . 她比我坚韧 , 比我坚持 , 比我更飘一点 , 但最大的不同是她敢想敢作 , 而我只是敢想 , 从来不作 . 好比当年阿飞跑去作乐队了 , 而我还在合唱团女低声部苟且着 . 老公给我的评价极为贴切 : " 你想的比说的多 , 说的比作的多 ." 这么了解我 . 所以我没有理由不把他评为我最好的老公 .

    我脑子里时常行文无数 , 但我很少写出来 , 原因是我想的太快了 , 手根本跟不上 . 就好像我总能随口哼出巨有滋味的曲子 , 可是从来不愿意停下来记谱 , 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没能成为作曲家的原因 .

    但是我今天决定写下来 , 放慢思维奔跑的速度写下来 . 原因是我昨天无意中找地儿建了个 Blog.

    说到哪了 ? 十二年前心里的疙瘩 . 我曾期待上帝会为我解开 , 当然我和上帝也尚未建立良好的关系 . 李安大师拍了一部电影就把这事搞定了 . 能解决世界上如此难题的电影 , 得什么奖都不为过 . 其实这个断背山根本不是以同性恋为主题的 , 而是借此把人心挖到了很深很深的地方 . 我依然不知道闯为什么离开又去了哪 , 但我已经对谜底没有那么大兴趣了 . 因为我发现了我的老公 , 一个木讷的 , 很多年深藏不露的 , 大情种 .

    老公说当年 :" 我喜欢你 , 而你又不是特别讨厌我 , 所以我就紧紧咬着不放 ." 我说 :" 咦 ? 这事儿 , 我怎么这么多年都不知道 ?" 看看 , 这事儿这么多年他都没跟我说过 . 老公没有把自己直线燃烧然后到达 " 燃烧殆尽 " 那一步 , 他聪明地冬眠了 , 然后在我凑过来的时候睁开一只眼皮瞧瞧 .

    嗯 , 究竟是谁木讷呢 ? 老公本来就对我很好嘛 , 他给我做饭 , 在我半夜三更想给女儿作衣服又作不出来的时候要过来说我给你缝吧 . 我一直以为他是看我实在笨的不行了才伸手帮忙的 . 老公之好 , 还在于他从来不直接骂我 , 即便有时候恶狠狠地管女儿叫 " 刁馋二世 ","DevilJunior"..

    是的 , 从“闯”消失后我不敢自作多情了 , 爱 , 于我 , 是忘不掉也消费不起的 . 这种态度就好像女儿在 play ground 磕了腿我从此就不带她去了 . 这种态度 , 很不好 .

    你们说 , 一件事 , 明知道会疼 , 还要不要去作 ? 我想 , 这里面需要的是信心 .

    是一颗草 , 需要在光芒下才能挺直腰 .

 

 

 


标题 : 俺的学徒生涯回忆录

作者 : wendt

来源 : 未名空间   

    这年头兴忆甜思苦,那俺也来回忆回忆当初为啥选了这政治学。

   说起来,大学俺念的还是经济学,想起来比较惭愧,大学四年也就瞎混混,谈不上认真,对经济学激情一开始就没有,当初报就冲着是个热门专业(国际贸易阿),那年头是全国最最最热门的专业,现在加入世贸了,也就冷门,谁都不理了。

    那时不爱经济学,倒是喜欢乱看书,尤其是人文社科之类的,现在回想,这点对俺以后的选择有很大影响,用个学术词语,就叫 path dependence 吧。快毕业的时候,俺外地人一个,留京希望不大,也不想马上工作,还想多读点东西。出国读书,还有奖学金,对俺来说很有诱惑力。那时候还很认真的考虑过申请商学院,不过没工作经验,最后悻悻作罢, 以至于现在还对商学院耿耿于怀,嫉妒万分阿,尤其是看见人家拿 15 万美元的工资!

    那时有一些朋友对社会科学也很兴趣盎然,有一位还去了 hopkins 念国际关系,对俺有点影响,所以就申请了政治学。不过当初号称要学政治经济学,所谓利用俺的经济学背景,结果估计迷惑了一些老美教授,一晕乎就把俺给招安了。很悬那时,就一个学校给俺奖学金哪。

    就这样飘洋过海来到美国某个大农村下放锻炼来了。。。

回忆录 3- 渐入佳境

    前回说道刚到美国的这一年俺痛不欲生之狼狈状态 , 其实除了学业上的 , 还有人生选择上的 . 只是当时年少无知 , 糊里糊涂过而已 .

    主要说学业的 . 俺说过在大学时代就对人文科学问题感兴趣 , 现在回头看 , 那时的所谓兴趣是很肤浅的 , 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 , 更多的是满足夸夸其谈 , 就跟现在的北京出租车师傅一样 :)

    记得第一学期选了一门比较政治的课 , 哇 , 才上了两个星期 , 俺就发现 , 原来学问是可以这样想和做的 , 当时就觉得很愉快 . 那么多的理论都听起来头头是道的 , 什么理性选择 , 文化理论阿 . 教那课的年轻教授人非常友善 , 也很有个性 . 特别喜欢外国学生 , 估计跟他老婆是南斯拉夫那里的有关 . 这位教授对俺的影响比较大 , 让俺觉得学术是可以亲近的 . 这估计是俺的一大毛病 , 俺比较容易受好说话的教授的学术风格影响 , 典型的主观情绪决定客观学术 , 呵呵 .

    所以啊 , 俺立马就对比较政治感兴趣了 . 那个时候也选了一些 IPE 的课 , 对日后转到 IR 有不小影响 . IPE 的课让俺对国际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动因有了更深的理解 , 尽管俺现在不做这个方向 , 但平时基本文献还是看的 .

    一年后 , 对很多问题还是摸不到头脑 , 就像刘姥姥在大观园里面迷路了一样 , 但毕竟的毕竟 , 还是渐渐有了感觉 , 就算是渐入佳境吧 .

4- 穷则思变

    就在俺渐渐的对政治学心里长草的时候 , 俺却不得不面对和考虑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 那就是以 后 博士毕业后出路的问题 . 平时读文献的时候 , 跟同学教授讨论问题的时候 , 都是很愉快地 . 但是的但是 , 俺毕业后能去那里呢 ? 那个时候想 , 既然来美国念这个博士 , 做教授还是第一选择吧 . 这么一想 , 问题马上就来了 . 俺当时那个学校其实是很好的 , 本科排名最近进了全美前 10, 不过俺在的时候还是 14 左右 . 那个政治系也是全美 20 左右 , 所以按道理找工作也不是太困难 . 俺在跟美国同学讨论的时候 , 却发现 , 俺那个系毕业的学生都跑到小的 teaching college 教书去了 , 当时就觉得那个相当的沮丧阿 . 俺得承认 , 跟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 , 俺有很恶劣的名校情结 , 当初申请的时候被普林斯顿的 WWS 先放在替补名单后据了 , 俺就郁闷了好一阵 .

    可能是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 , 也可能是别人家的绿地总是更绿 , 总之 , 俺就打定了心要换学校 . 当时还有一个附带原因 , 就是那个系没有做中 国方向的 教授 , 这个也加速了俺叛变的决定 .

    于是广发英雄帖 , 俺就把所有名校又申请了一吧 , 呵呵 ( 大学就搞过这把戏 ). 结果的结果 , 名校门瞧不起俺 , 纷纷的很爽快地拒绝了俺 . 那时相当的心痛啊 , 跟被个心仪的姑娘拒绝了一样的心痛 . 俺就以为没戏啦 , 还好老天爷有眼 , 某日在家郁闷的时候接到芝加哥大学一教授的电话 , 告知俺被收留了 , 顿时大喜 , 就欢天喜地的准备到别样的地方去看别样的人群了 .

    回头来看 , 这个转折绝对是俺小小人生的最重大事件 , 人生打这就那个相当相当的不同了阿 . 或许 , 俺只是 , 事后诸葛亮和 Monday night quartback, 换了其他学校或者留在那里 , 人生也会相当的不同 . Perhaps. 俺后面会说说为什么芝加哥大学有她独特的魅力 , 这种魅力在我现在到了其他学校有了些了解后能有更深的体会 . 这里俺就偏心一把了 , 就总体学术氛围而言 , 芝加哥大学好过所有其他的常春藤名校 , 包括加州的几个 .

5- 风云芝加哥 (1)

    风云芝加哥 -1

    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 , 芝加哥这个城市和芝加哥大学在俺眼里就是这个感觉 . 初遇情人的时候还是转的那年春天去芝城开年会 , 当俺坐在出租车里面沿着 lake shore drive 慢驶的时候 , 那种美丽 , 那种温柔 , 那种风情 , 的的确确就是犹如情人在身旁相依相偎 ( 这里学学斑竹的煽情啊 , 呵呵 ). 这个在以后的无数个日子里奔驰在湖滨大道的时候还是那样的感觉 .

    Chicago , I just fell in love with you at the first sight!

    芝加哥大学一进去就给人与众不同的情调 . 那哥特式艺术般的建筑 , 略显得压抑 , 肃穆 , 还有庄严的历史感 . 跟同城的西北大学不一样 , 俺去那里也好几回 , 感觉就像一打扮入时的漂亮姑娘 , 倒也跟西北附近富裕的小区相适应 . 但缺少一种学术和知识带来的特殊魅力 . 话说回来 , 不是每个芝大人都跟俺一样想法 , 芝大的冬天确实比较压抑人 , 恍如带你回到欧洲中世纪那修道院那里 , 学生们就如苦行僧一般挣扎在雪海和学海里 .

    但是 , 所有的这一切都对我的胃口 . 有些高傲 , 有些对世俗的不屑 , 加点与世隔绝 , 再加点冰冷的学术 , 可以渗透到你骨子里 , 然后再反射到芝大人的脸庞上 .

5- 风云芝加哥 (2)

    初到芝大 , 俺就发现原来学的那点东西还是太肤浅 ( 这可能是每次学术上升一个台阶都会有的感觉 , 感觉就是'哎 , 当时怎么那么笨' ); 芝大的学术训练规范比原来的学校规范多了 , 更佳的是系里教授那种高贵的知识和学术气质很吸引俺 , 那种骨子里发散出来的书香令人神往 . 在某种意义上 , 知识变成了你的小情人 , 旁人都无法干涉你俩的亲密无间 . 你们可以日日夜夜 24 小时的厮混在一起 , 可以忘记吃饭和睡眠 , 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任你们遨游 .

    俺估计是把这个太浪漫化了 , 但无论如何 , 在有些其他大学俺想浪漫化也浪漫不了啊 . 说起来 , 芝大的浪漫情结起源俺大学时代读的台湾的 林毓生 教授的一本学术自传 , 林 教授当年从台湾到赫赫有名的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求学 . 他后来的对中国思想史的'创造性转化'的解释相当的有影响力 . 林 先生那本书文笔很好 , 俺当时就心醉不已 , 所以也就种下了对芝大的默默情愫 . 后来还有幸请到 林 先生到芝大讲学 , 亲身领略了先生的为学为人的风度 , 至今仍是念念不忘 .

    拉拉扯扯了这么多 , 俺无非是想说 , 所有的这些点点滴滴对俺的学术人生道路都或明或暗得起到重大影响 .

    俺刚进的时候 , 系里还是有几位中国学生 . 幸运的是 , 这几位都喜欢看书和辩论 . 俺记得 , 有几个学期 , 一帮中国学生 , 也包括其它学科比如艺术文学 , 不约而同的会到图书馆地下餐厅吃午饭 . 那个是相当得热闹啊 , 不同学科的同学凑在一起七嘴八舌讨论各种问题 , 一顿中饭吃上两个小时是常见的 , 讨论得最多的还是学术理论问题 , 大家互相不服气 , 却是学到了不少其他学科的东西 . 唉 , 如今走的走 , 毕业的毕业 , 曾经的盛况如灰飞烟灭般只能是记忆中了 . 前几日跟一故友谈到这个 , 能说的也只能是 , life moves on …

5- 风云芝加哥 (3)

    2000 年的那个春天 , 俺和其他几位同学开始组织小团体 , 小活动 . 类似的团体其他学校也有 , 比如哈佛 , 斯坦福 , 等等 . 这个也很自然 , 年轻的学子在一起 , 总是喜欢交流的 . 但跟任何形式的社会运动一样 , 欲望本身不能带来组织和运动 , 一定需要某些精力充沛又愿意牺牲点个人时间的领导者 . 幸运的是 , 当时芝大有一批这样的人 . 俺还记得在一次帮同学搬家的路途上 , 大伙儿就商量起小团体的名字 , 有很多构想 , 什么'四八学社' ( 我们聚会的日子是 四月八日 ), 呵呵 , 这位仁兄还留在芝加哥 . 不过大家当时否决了他的建议 , 让他很郁闷一把 . 反正大家七嘴八舌的 , 最后定了个”中国展望学社” 的名字 , 看得出大伙儿还有点雄心壮志啊 , 为中国开始操心了 .

    有了人 , 有了组织 , 然后就到处化缘筹款办活动 . 主要是向学校要钱好去请人来演讲 . 面还是挺广的 , 人文社科都包括 . 其中还是请了一些 high-profile 的人 , 这里就不提了 . 现在回想起来 , 那一段时间搞活动真是有点激情的 , 也锻炼了各种能力 , 但也导致俺日后在学术跟社会活动间的种种纠缠拉扯 , 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解决 .

    前面不是有人问怎么保持学术激情吗 ? 个人感觉一定要有个小圈子让你跟其他人深入愉快地交流 . 最理想的是把学术激情和生活娱乐比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 俺反对学术就是冷板凳的观点 , 俺一直认为学术就是活泼动人的生活 , 应该是如春风 , 如夏雨 , 如秋月 , 如冬雪般的美丽和有情调 . 这点在后面'治学之道'里俺再多说几句 . 热热闹闹 , 风云变幻就是那时候芝城生活的真实写照 .

6- 登堂入室

    登堂入室

    唠唠叨叨了无数 , 终于到了比较学术的话题 . 俺前面说过 , 芝加哥大学学风严正谨 , 正是这些让俺从量变到质变 .

    在原来的学校修炼了两年有很多好处 , 起码知道了如何布局文章 , 如何找文献材料 , 也知道了整个政治学的大概分布状况 , 不至于只盯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 缺乏大局感 . 即便如此 , 第一年在芝加哥还是觉得吃力 , 写东西本身是没有问题了 , 再也不用担心写不出句子 , 可是老是觉得自己的 argument does not make much sense, 都是人云亦云 , 很难有自己的见解 .

    芝大跟其他学校一样 , 有 many kinds of seminars, 供大家来讨论最新问题 . 俺爱去 , 觉得学到的比上课的还多 . 但据说芝大的讨论气氛是最激烈和批判性的 , 很多外面的人都怕到这里来 , 因为会被不留情面的批判 . “ I think you are wrong ” 这样的评论经常的很 . 这只是据说而已啊 , 其他学校估计也同样批判 .

    对俺的最大好处就是 : 加强了学术信心 . 慢慢学会了怎么找别人的漏洞 , 也知道怎样预防别人的批判 . 渐渐的自己头脑有个大框架 , 看个文章就知道怎么把其归类 . 好比整理房间 , 知道看上去乱七八糟的东西该回归何处 . 不至于被一些文章表面东西迷惑 . 也就是看问题的穿透力吧 , 和看人差不多 , 看几眼就知道大概脾气什么的 .

    就这样 , 俺才慢慢有了信心 , 也大概知道自己比什么人强 , 比什么人有差距 . 但离真正做出学问哪距离还是相当的远啊 .

治学之道 - 读书篇

    本想写点读书期间的动摇和困惑 , 但一想那个留在结尾可能更好 , 就先谈谈俺自己快十年的学习经验 , 说得文雅点 , 就治学之道好了 . 分三篇谈 , 读书 , 写作 , 和思考 . 这里先聊聊读书经验 (KZENG 也应该来说说 , 他读书很广很杂 ).

    读书首先的问题是读什么 ? 在上课其间忙得很 , 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应付课程读物 , 自然没时间读其他领域的东西 . 但是还是应该尽量的至少浏览本专业的期刊杂志 , 做到对最新学术动态有基本了解 , 至少知道大家都在写什么题目 , 什么课题比较火爆 , 什么方法论比较前沿 , 等等等等 .

    还有就是读一些比较通俗的东西 , 比如 IR ' s Foreign Affairs, Economists, andnewspapers 啦 , 这个大家平常肯定都读的 , 俺就再次强调下这里 , 可以帮助你跟其他人交流 , 比如吃饭的时候 . 最理想的是做到走到哪里都读点东西 , 随手带些文章 , 杂志什么的是个绝对的好习惯 , 虽然看起来比较书呆子气啊 ; 不过 , 要有点过人的见识 , 那就牺牲点个人形象拉 .:)

    具体的读书方法 , 俺也说不出太精妙的 . 大概而言 , 分个细读和粗读 . 细嚼慢咽 , 一个字一个字的琢磨作者的含义 , 原因 , 写作方式的读法绝对是需要的 , 这个速度是没法追求了 , 但有深度 . 如果能读出火花出来 , 那绝对是大喜之事 . 另一方面 , 粗粮也必不可少 . 这个方法大概比较适合搭框架的时候 , 越多越好 , 越广越好 , 对文献综述很有好处 . 总的说 , 细粮粗粮都好 , 天天混着吃保证学术营养 .

    俺自己是比较喜欢逛书店的 , 美国的书店布置也不错 , 环境一般都还优雅 , 随意浏览各种书籍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 累了还可以坐下喝杯咖啡 , 何乐而不为 ?

    家里呢 , 书自然是越多越好 , 俺喜欢可以随时抓本书过来瞎读读 , 争取每次读至少收获一个好的想法 , 如果没有 , 学学人家怎么写得漂亮华丽也好 .

写作篇

    政治学毕竟不比其他的自然科学 , 写作还是要讲究一些 elegance and power, 这样才能让读者有醍醐灌顶的感受 . 不过现在受数理化国际大气候的影响 , 看 APSA 那里的文章就越来越 boring, 毫无文采可言 , 跟经济学的文章有的一拼 , 句法简单 , 用词丑陋 , 就堆砌无数图表和公式 ;)

    俺好像天生对文科感兴趣 , 中学最喜欢的课就是语文 , 历史和地理 . 数理化都是在及格边缘徘徊 , 呵呵 , 在此再次痛心疾首一把 .

    因为如此 , 俺其实比较喜欢看 humanities 那边人写的东西 , 有点看中国古文的感觉 , 有时候真的是满齿吟香 , 说不出的舒坦 , 就觉得文字怎么可以如此组织 . 同样一个意思 , 俺们老外表达起来就远远比不上人家老美表达得华丽到位 , 同样俺们看老外写中文也会这么感觉 , 意思到了 , 但没有那么打动人心 . 一句话 , 语言的魅力阿 .

    怎么写的华丽 ? 这个好像要求太高 , 大多数俺们这样的估计还在小心翼翼的追求语法正确的阶段 , 要做到伶牙俐齿的写作需要时间 . 几个小 tips 还是有的 . 首先是模仿 . 挑几篇自己喜欢的范文 , 模仿人家的结构 , 句型 , 用词等等 . 感受一下其文章里面的那股气 , 都说文如其人不是 , 有一定道理 . ( 这里小小的偏见一下 , 中国教育把文理科分的太早有很大问题 , 弄得很多聪慧的理科生放弃对华美文章的追求 , 甚为可惜 , 这里当然俺们的斑竹跟历史学家 kzeng 除外: )

    其次就是多写多练多修改 . 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 , 除了那些出口成章的大师级人物 . 最好跟老美同学同事一起探讨 , 虚心请教 , 必定收获大大的 . 还有可以学学新闻记者们的写作 , 他们的读者群决定了其文章通俗易懂的本色 , 至少语言流畅 . 这点很重要 , 诸位日后回国效力的时候 , 少不了要把抽象的政治学介绍给大众百姓 , 好的文笔对推销你的观点作用不小 .

思考篇

    读书和写作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大量练习来提高 , 思考或者灵感 , 俺的理解 , 好像就困难点 . 在俺看来 , 一个优秀的学者有两项独特的能力 , 发现新奇问题的能力和找到聪明的解决方法 . 其实这个见解俺也是从芝大社会学系的 Andrew Abbott 的一本叫' Methods ofDiscovery '的书里偷来的 , 呵呵 . 两项能力都很难得 , 的确 , 放眼看去 , 可以肯定 , 无数的博士论文 ( 包括俺的 ) 几年后绝对是默默无闻 , 化为故纸堆 . 这是”一将成名万骨枯”在学术界的真实写照阿 .

    话这么说 , we gotta do what we gotta do; 还是有些基本技巧可以学习的 . 怎么发现新奇问题的能力 ? 前面大家不都是说了政治学在所有社会科学里面是最讲究跨学科合作的吗 ? 俺感觉这正是政治学者能发现新奇问题的好机会 . What is the puzzle? 打破常规 , 摘除有色眼镜 , 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来挑战本学科长期占主流的理论和观点就是很有效果的方法 . 别的不说 , 国际关系里面的几位大师级人物如 Ken Waltz and Alex Wendt 就是代表 . 前者把经济学 , 后者把社会学的理论搬来解释国际问题 , 都做出在各自年代很有新意的东西 . 现在经济学里面红的发紫的芝加哥大学的年轻经济学家 steve levitt, 说白了 , 也就是把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方法论去研究非常冷门的社会问题 . 估计很多人对其也不以为然 , 认为是雕虫小技 ; 但无论怎样 , 这种跨学科思考问题的趋势还是值得推崇的 .

    发现个好问题只是第一步 , 很重要的一步 . 怎么找到一个 clever 的方法来解释你这个 puzzle 同样很困难 , 如果不是更困难的话 . 这也是一直困扰俺的地方 , 苦于方法论上的先天不足 , 很多有趣的问题俺无法深入下去 , 这叫一个郁闷阿 . 方法论虽然威力巨大 , 但也有致命伤 , 就是方法论本身会决定你选什么问题去研究 . 做统计的都知道 , 没有大量的统计资料是很难去研究的 . 偏偏很多中国问题缺少大量可靠的资料 , 但是非常有意思和意义的研究课题 , 怎么办 ? 做统计的老手可能一开始就不考虑这个问题 , 很可惜的 .

    政治学里面看问题很有穿透力 , 但缺少方法论的 , Samuel Huntington 可以算一个 . 此人的文明冲突论被无数人狂批 , 但俺觉得他至少提了一个有意思的题目 , 其中可以衍生出许多更细致更精确的假设出来 .

    研究中国问题的最大好处就是中国太乱了 , 经济转型与政治变迁齐飞 , 前现代 , 现代共后现代一堂 , 题目多的让你眼花缭乱 , 无处下手的感觉 . 身在其中 , 困惑自然少不了 , 俺现在就试图来个总结谈谈体会 , 并稍稍展望下未来 .

任重道远

    突然发现俺其实挺婆婆妈妈的 , 一开头兴起只是想诉苦诉苦 , 回忆回忆如何误入了政治系的贼船的 , 谁知道啰嗦了这么多 , 看来是平时压抑的太久了 , 呵呵 . 这个 , 还希望其他同学献策献力啊 , 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啊 .

    学政治学有什么意义 ? 俺想这个是无数中国同学时不时会问自己的问题 . Why should Ido what I ' m doing now? 这个问题可大可小 , 大了可以扯到行而上的哲学问题 , 为什么选择政治学来安身立命呢 ? 你跟政治学是什么关系 ? 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你跟佛祖跟上帝之间的私人关系是什么 . 学政治学 , 在某种意义上 , 是来肯定俺们微弱的存在 . 在这个时代 , 认真做研究既带不来名也带不来利 , 往小了可以说到养家糊口过日子而已 , 哪有什么雄心壮志 , 这个一个后现代的年代 , 反英雄的时代 , 谁要幻想用所学知识去改造中国现实不是天真无牙就是野心勃勃 .

    俺向来反对二元决定论 , 所以在俺看来 , 学政治既有哲学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 所谓学术人生啊 . 对知识本身具有的美的追求是每当俺去逛书店时体会到的愉悦 , 是每当俺跟同仁辩论的面红耳赤的时候 , 是每当冬天雪夜静静读了无数遍还没读懂时的苦恼困惑 . 所有的这些 , 俺坚信 , 犹如坚实的大地和平静的港湾 , 无论何时何地能让俺有个存在的感觉 .

    但 , 除了自我个体的肯定 , 政治学本身的对人类和社会的深切关怀也是吸引俺的地方 . 这里俺就厚颜无耻的一把唱唱高调了 . 没有任何学科 , 包括自然科学 , 能保持价值中立 , 这点上俺坚决的站在后现代主义者那边 . 有的只有是程度区别 , 的确 , 要注意保持学术和现实的距离 .

    即便如此 , 俺一直不能理解那种认为学术就是为了养家糊口的看法 . 也对很多学政治的中国学生隐退于家事感到遗憾 , 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啦 , 中国的现实政治环境等等 , 但俺的私心还是希望看到更多积极形式上的存在 .

    最后一个问题 , 回不回国 ? 这点俺象胡适 , 是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 坚信回去大有作为 , 留美也会大有作为 , 从关怀情感上说 , 还是回去更满足 .

    好了 , 终于不啰嗦了 , 一句话 , 革命尚未成功 , 希与同仁继续努力 , 既是说个人也是说国家 .

 

 

 

 


初见到回忆

作者 : Dreamer

来源 : 未名空间   

   (不是爱情的感情,不是思念的感觉,有些事情只能成为回忆。)

    初见,是在广州飞往南京的班机上。隔着一条走道,我坐在你的斜后方。真的,从一上飞机开始,你就开始直勾勾地看着我(我只能想象得出来这个形容词: P )。那天因为堵车,我在的士上耽误了快两个小时,差点晕车,面色想必也是蜡黄的;因为怕飞机上空调冷,我没穿和我上身绿色蝴蝶袖毛衣配套的那条短裙,而是换了一件绿色的运动裤,虽然远看颜色基本和谐,但是近看实在是有点不伦不类的——可是你就是那么直勾勾地看着我。: P

    后来你跟我说,那天你看着我上的飞机,只觉得面前这个女孩,好像一棵绿色的包菜……是呀,那时候我也确是年轻得像棵包菜,生气勃勃。

再见

    下了飞机以后,我拿出手机给来接我的老妈打电话看她到了没有。你很有效率地趁我一挂了电话就径直走到我的面前,问我要电话号码。老实说当时我真的很急,只想把我快点打发走,生怕我妈冷不丁就出现在我面前,然后开始永无止境地盘问我和你的关系。我把电话号码给了你。真的,当时我怎么就没有想到一个给你一个假电话号码呢?

    你开始给我发短信,发得并不多。开学后的那个周末的早上,我还在宿舍睡懒觉,你第一次给我打电话,说,我现在在你们学校,在你们宿舍楼下面的食堂。

    我骨子里大概还是很为这种言情小说里的浪漫情节感动的吧,很高兴地来到食堂和你一起喝着稀饭就咸萝卜和卤鸡蛋。你吃饭时表现出来的良好 manners 让我心里动了一下。

    吃完饭你说你带我逛一下你们学校吧,我说好啊好啊,从后面的小路绕过去吧。你说你开车来的。我当时还处在对好车不甚知知的年纪,不过宝马的标志还是认得出来的。我承认我有着所有女生都或多或少会有的虚荣吧,当学校大门的警卫看见是宝马都不例行公事地要求驾驶员出示证件直接放行的时候,我承认我的心里有一丝的得意。

分别

    从那以后,你每个周末或者每两个周末来学校一次,找我。你的座驾有两部,白色的宝马和黑色的奔驰。我当时看不出来是什么型号的。吃饭的地点开始从食堂变到学校外的小饭店,再变到知名一点的大饭店。一开始我还坚持要跟你 aa ,都被你微笑着回绝了,直到后来我很有自知之明地不提 aa 了,因为我知道这顿饭的消费水平不是学生档次的。

    你也开始趁带我逛街的机会劝我买衣服,开玩笑地说,算是送妹子的礼物。我开始害怕。我永远是个把别人眼里对我的评价看得特别重要的人,或许我骨子里有点古旧酸书生的迂腐气吧。多年后的今天,在美国,我仍然不会接受鬼子的邀约,我不喜欢别人把我看成为了一纸身份 date 鬼子的人。当时的我认真地想,要是这样下去,我会不会成为别人眼中所谓傍大款的女大学生,虽然就我所知,你尚未结婚。但我不要哪怕舆论里的一丝杂疵。其实这样的想法很可笑的,大多数人谁 care 你的舆论啊?但是我 care 。

    所以下一次你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我说,对不起,我吃过饭了,下星期考试,这周末我要温书。你一愣,仍然很有礼貌地祝我考好。

    这样的电话打了 3 次。我们的关系到此为止。

    出国后,我的手机还放在家里。有次我妈跟我打电话,说有个某某给你打过一次电话,她说我出国了。对方一愣,说祝我学业有成。我妈问他是谁?听起来好像不是你同学?我莞儿一笑,嗯,一个旧朋友。:)

后记

    其实再认真地回想,当年我也许还是不够喜欢你吧,所以才会冷静地舍得放弃。如果真的对你是传说中的“爱”的话,我大约也会不顾一切地飞蛾投火的。然而我不爱你。我当时太年轻。我希望的爱人该是一个和我一样风风火火爱说爱笑的男孩,一起满校园的飞奔;你不是。你只会西装革履地风度翩翩,漫不经心地跟我谈笑你的商场故事。

    多年之后的今天,回想起来,谢谢你让我学到了很多。你在一些细节上的体贴,让我后来试着和一些简单纯朴难免毛躁的小男生们相处的时候,根本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刚来美国时,有买了稍微好一点的车的师兄们向师妹们炫耀,我微笑着聆听,心里,却是懒洋洋地云端里看厮杀。

    你看橄榄球。你最后一次给我打电话的那天,正是超级碗的决赛,你跟我说起,所以我记得很清楚,虽然当时我并不知道超级碗是什么东西。而今年的超级碗又快到了,群情沸腾。所以,此忆。

 

 

 


故乡的冬雪

作者 : jroute

来源 : 未名空间   

   (从作者的字间细腻的勾划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许只有“乡愁”,是游子永远抹不去的心结)

故乡的冬雪

    离开家乡已经 10 多个年头了,从江西到杭州,再到北京,最后竟也来到了美国。身在异国他乡,不免常常思念自己远在故土的父母。在芝加哥,这几天老是下一些小雪,淅淅沥沥的,不免让我想起故乡的冬雪。

    江南的冬天,每年都要下一两次雪,也许南方的雨水比较丰润,所以每次下雪都很大。记得小时候,老家冬天很冷,每次下雪时候,总是先刮起猛烈的北风,然后下着小雨,继而变成了大雪。那雪花大瓣大瓣地落下,在地上一会儿就融化。尽管北风很猛烈,但是地表还是很温暖的,所以雪花不容易积聚。但是那雪花总是如天女散花一样飘落下来,最后还是能在地上积聚厚厚的一层雪。每次下雪的时候,我们小孩子总是最快乐的。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总是要嘱咐我们不要在外面摔倒了,不要冻着了。每次下雪时,我们一定会在外面疯玩几个小时,打雪仗、堆雪人。在农村里面,这可能是每年冬天我们小孩子最快乐的时候了。每次玩够了回到家后,总要受到母亲的责备。看着我们红红的小手,母亲一边责备我们不要调皮,要好好做功课,一边让我们赶紧去烤火。江南没有北方那种炕,那时候也没有空调和暖气。在农村里面,一般都是搞几个火炕或暖桶,就是将一些糠或者锯末放在一个小陶缸中,然后在上面铺上刚燃烧的柴火,这样就可以持续供热一上午。

    记得有一次,是非常冷的冬天。晚上外面下起了大雪,我们家的瓦房总是要飘进一些小雪。因为北风刮得厉害,雪就会从瓦缝里面进到屋里,所以那时屋里也非常的冷。因为天冷,我们小孩子一般都早早地躲进被窝了。母亲却还是在煤油灯下,细心地为我们衲鞋底。

    我们姐弟几个的鞋都是我母亲亲手做的,每年冬天总要为我们每个做一双鞋,以备过年的时候穿。想起来,那时候母亲是我们家唯一在生产队里挣工分的。因为父亲在外地教书,每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因此平时家里的农活基本是母亲做的。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我母亲一个人挣的工分比别人家男主劳力争得工分还要多很多。母亲天天起早摸黑地劳动,即使冬天也一样。

    农村的冬天,大家一般是休整准备来年的春耕,但是母亲却依然与往常一样。我那时候是不懂的,后来慢慢长大了,看到大哥到外地上大学,家里的生活水平每年都在下降,我才逐渐懂得了母亲的辛苦背后的用意。尽管母亲只读了高小,在那个年代也不算文盲,她也并不懂多少国家前途命运的道理。她只知道默默无闻地劳动,让我们姐弟几个读书。

    后来我在县城读高中了,离家有几十里地,回家也就不像以前那样频繁了。但是冬天的雪照样要下的,每次还是那么大。有一次我回家,不经意之间发现母亲的头上竟然有白发了。母亲已经 50 多岁了,依然还是辛勤地劳作,为了我们兄弟几个的学费。那时候父亲已经得了高血压,也早就回到了自己村教书。但是父亲历来身体不是很好,不大适合从事重的体力劳动,所以家里的大部分农活依然还是母亲一个人承担。每次回去我也总会帮助母亲到田地去做点事情。但是那年的冬天,我从县城回到家里后,到地里去看母亲。在路上我整天遇到母亲担着从地里收的一担萝卜,吃力地往回走。我禁不住两眼湿润。我赶紧跟母亲说:“妈,我来吧”。我接过母亲的担子,和母亲一起回家。母亲慢慢地老了。那年的雪依然还是与往年一样,在腊月的时候要为我们的家乡披上银装,可是母亲却老了。

    过了几年,我考上大学了,要远离父母,到杭州去上学。走的时候,是父亲送我的。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千叮万嘱。母亲一直把我送到村口,我远远地看到母亲轻轻地拭去脸上的两行泪水。母亲劳苦一辈子,终于也把我送出了农村。姐弟几个,除了姐姐因为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没有继续学业外,兄弟三人都考上了大学。母亲的泪水也许是幸福的泪水,也许是与最小的儿子告别的泪水。从此后,儿子都离开了自己,母亲年纪也大了。当时我想到这些,不免也非常难过。到了大学后,只有通过写信告诉家里我的情况,还有就是向父亲母亲要一些生活费,现在想来真是后悔,为啥自己不能去外面做点兼职挣学费呢,父母毕竟老了。

    那时候的冬天已经不再像小的时候那么冷了,但是冬天的雪还是要下的。记得有一年的冬天,雪下得特别大,而且温度下降到零下十几度,这在南方是不常见。一想到家里的房子肯定很冷,不知道父母的身体如何,那时候父亲已经六十多了,母亲也快六十岁了。我赶紧写信回家,问问父母的情况。父亲来信说,母亲身体不好,得了甲亢。

    母亲真的老了,可是做儿子的却还不能为他们分忧。

    岁月总是让老人变老,让小孩子长大。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大哥把母亲接到上海去玩。我也好长时间没有见到母亲了,去哥家里看母亲。第一眼竟然有点不敢相信自己,母亲的头发差不多全白了,头上的皱纹也很深了。这几年的甲亢折磨着母亲,尽管后来经过治疗,基本好了,但是母亲身体已大不如前了。上海的冬天基本不下雪,但是我终于工作了,能寄点钱给父母了。几年后,我又离母亲更远了,到了北京读博士。北京尽管在北方,雪却下得特别少,而且不大,但是却很冷。每次北京下雪的时候,那些飘落下来的小雪常常让我想起故乡的雪,那鹅毛般飘落下的雪。不知道母亲远在南方身体可好,那时候有了电话了,我也就常常打电话回家。有一次我去广州出差,家里告知,母亲身体很差,甲亢复发。我赶紧回家去看看,记得那时候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回家了。到家里后,母亲刚做完手术,身体正处于康复期。

    母亲那次非常高兴,告诉我二哥的儿子出生了,终于可以抱孙子了。那一年,北京的雪很美,我也和我现在的妻子相遇并且结婚了。大哥那一年也从美国回国探亲了。母亲自那次手术后,身体也好多了。那年春节我回家和父母一起过年,老家也恰好下了雪,那次的雪真的很美,也许是好多年没有看到故乡雪的缘故吧。

    前几天,母亲七十大寿了。一个月前我打电话回家,母亲对我说还是回国工作吧,美国有啥好的。母亲多么希望我能常常在她身边呀。自从出国后,几年没有回家了。前一段时间,知道母亲这段时间身体又不大好,我心里真的像刀割一样。母亲年轻的时候,辛苦地劳动,将子女一个个送出家门。母亲年纪大了,颐养天年的时候,子女却一个个在跑到国外去了。常言道,在外最大的愁是乡愁,但是母亲在家的愁却是对子女的思念之愁。芝加哥的冬天很冷,雪也下得很大,但是每次下雪,我总觉得不如我故乡的雪美。今天外面又下起来了小雪,我不免轻声唱起了费翔的那首歌《故乡的云》,故乡呀,我何时能回你怀中。母亲,我何时能回你身边。

                                            Jroute

                                                 2006 年正月于芝加哥
 

 

 


简单爱

作者:whisperviola

来源:未名空间

 
   “爸爸不是一个温柔细腻的人,他只是以一种朴实而直接的方式表达感情。简单爱,也可以
浓厚动人。”

    我爸是个智商很高的人,从我上小学起,他的各种聪明才智,天赋勤奋的故事就是我和小朋友大朋友吹嘘的经典段子。他特别单纯,是个很执着的人,在科学研究上;而至于情商,自从我知道有情商这个词并且自以为懂得了些人情世故后,就认为在这方面我不需要从老爸那里学习什么了。

    我小时候一直以为他就是一个不苟言笑,对我望女成凤,讲求原则刚正不阿的人,没有什么七情六欲。看革命电影长大的我,小学时甚至一直以为他和妈妈就是组织上分配的。我几乎没有看到他哭过,他的笑是爽朗的,大声的,发怒的时候吼声也是急促的,大声的。总之,在我真正懂事之前,爸爸是令我敬畏又骄傲的,我觉得没有一个我认识的男性比得上他;有时候又恨他生气那么厉害。那时候我以为他是没有感情的人,倒是也不觉的没有感情算什么缺陷。

    后来我才知道以前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可笑。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实验课要焊电路,我回家说起自己很笨总是焊不牢。我爸一问我们的焊锡是中芯没有松香的那种,决定从他的实验室支援我一些“高档”的,我很是兴奋。那次我是周一晚上回家,第二天早上有一堂 11 点的课,于是说好明天早上等我睡醒了先到他办公室拿焊锡。睡够了懒觉起来,我给爸爸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我就出门。快到爸爸实验室前的小路口时,我突然看到前方有一个人,矮矮的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伸着手朝我跑过来。快到跟前的时候,我听到他喊我的名字,他的手里举着一束焊锡,就那么有些笨拙的跑着,那是爸爸。我的眼睛一下就热了,我嗔怪他这么冷为什么要跑出来,一出汗没准又要感冒。爸爸说我每次回学校都驮着一堆东西在自行车上,想替我节省些时间不要绕小道,过小门翻门槛的去他实验室了,所以就早早出来把焊锡给我。这真的不算什么大事,可是我那天回学校的路上,就是喉咙有些痛痛的。爸爸那个有点臃肿的在风中踯躅奔跑的身影,是那么鲜明,这么多年我都无法忘记。我发现以前的自己是多粗心浅薄,我只以为温情蜜意才是爱,爸爸最直白简单的关怀其实一样的有力厚重。

    虽然只是极琐碎的甚至不超过几分钟的小事,却彻底的让我改变了对爸爸的看法。我发现他并不是没有感情,而是不善表达。一些我曾经觉得好笑的事情也变得无比温馨。我还记得有一次班里发给每人一个合金的水杯,原先杯盖的边缘是没有窝折的,我爸觉得那样很锋利就用老虎钳把盖子边都窝了进去。其实那盖子被他加工以后,打开来一看是满吓人的,裸露的边缘是没有了,可是窝折的痕迹也是犬牙次互,不过确实是不会再割到手。刚开始我还有点懊恼尴尬觉得老爸多事,每次一打开盖子大家就会笑。后来想到老爸爸咬牙使劲窝铁皮的样子,又看到有同学不幸被他们的盖子误伤,才感到爸爸真是先知先觉,细心周到。

    爸爸不是一个温柔细腻的人,他只是以一种朴实而直接的方式表达感情。简单爱,也可以浓厚动人。

 

 

 

标题 : 世贸中心旧址的情人节玫瑰

作者 : niubee

来源 : 未名空间

    暴风雪后的曼哈顿,初春却寒风凛冽刺骨。不知何方的风,夹杂着海水的腥味,从海上咆哮着如猛兽般冲着曼哈顿下城的华尔街金融区直扑过来,却在林立的摩天大楼丛中迷失了方向,捍不动钢筋水泥的冰冷建筑,便肆意地张扬起雪粒,愈加气急败坏地冲着晚归的匆匆行人们撒起野来。

    路过世贸中心旧址,忽见星星点点的血红的玫瑰异常刺目地被插在旧址的隔离铁丝网上,在寒风中抖动。透过铁丝网,昔日辉煌一时高耸入云的世贸双子塔,以及成千上万忙碌着的人们,如海市蜃楼一般永久地烟消云散了,唯留下一个硕大的土坑,覆盖着厚雪,无声无息。

    玫瑰不多,却不显稀疏,令人颇觉意外和惊心触目。原来今天是西人的 Valentine Day( 情人节 ) 。有情人们自然是机不可失,玫瑰和巧克力是今天的主角。远远的街角,依稀可见一对在拥吻。恍然注意到匆匆的路人们,有的也手握包装精美的一束或几束玫瑰,隐隐的露出鲜艳的,红色的花瓣 ...... 情人节是快乐幸福的,这快乐幸福不仅仅是属于活着的人的 ......

    那些死去的人们,生前想必也是一样的快乐和幸福。不是说天下的幸福都是一样的么。可是死了呢?灵魂应该还在罢,或许就停留在世贸大厦的旧址上空,在寒风中飘摇着静静地看着这下面的一切,为幸福的人们感到幸福,也为自己感到幸福。

    君不见昔日的情人,或妻子,或丈夫刚刚来过,或许还带着又大了五岁的孩子,并且献上了一束鲜红的玫瑰么?想必灵魂在高处也能看清来访者的面容罢。五年不算长,来访者的面容可能老了一些,小孩又长高了许多,却应该还认得出罢。可是逝者的面容却永远的定格在五年前了,永远不老,只是来访者无法看见罢了。五年也不算短,或许阴阳两隔的悲痛便逐渐化作相互的祝福了 ......

    血红的,鲜艳的玫瑰在雪花飞舞的寒风中热烈地绽放着。一片宁静,那就是永恒。

    以此文祝福所有的人。

 

 

 

标题 : 我在美国得了阑尾炎

作者 : ibd

来源 : 未名空间 

  (一篇“未名”网友自述,给国外的朋友一些参考,让国内的朋友多了解些美国的生活)

    医生有一种宿命,自己看什么病,到后来也得什么。比如前卫生部长陈敏章,某天忽然觉得后腰一疼,立即断言自己得了胰腺癌,果然不出一年归西。当患者已经描述过 n 多次的症状忽然降临到自己头上,这种理解真是深刻得很。国内,我当过一段普外科医生,时间不长,但是病房门诊急诊都轮了个遍。完完整整的经典病症,就属阑尾炎经历最多。从病人踏进医院就诊开始(或是躺着被别人推进来),确诊用药转病房开刀到术后出院。所以那天下午当我肚子开始发胀发疼的时候,就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灵,把自己从配角变换为主角的全过程都事先计划了一遍。事实也顺着我的预计一步步展开。

    我症状发展典型,先是肚脐右侧老是胀痛,然后睡觉时候就关注着疼痛越来越清晰,位置越来越下移,最终到达右下腹标准位置。虽然一宿都在关注病情发展,睡得不好,但是第二天早晨我看着好好的,能走能吃,也没发烧。这个样子去 ER ,估计没人理我。于是约了医院的门诊(这里有 emergency care ),叫我第三天下午去看病。我想着如果这段时间里加重了就去 ER ,不然就等一天去看门诊,做点什么检查。同时开始吃我自带的抗生素,可乐必妥。闲不住,还去了试验室,和同事聊了聊,都表示怀疑,就我那么确定是阑尾炎。

    第二天都没怎么变化,晚上睡得还挺好,就是翻身时有点感觉。第三天,自我感觉有所改善,上午还出去办了一上午的事。感觉还有体力到 dealer 那边看看车。。。病还是要去看的。来了个住院医生,跟他说了情况,问题挺清楚。估计我说我在国内是普通外科专科医生把他吓到了,(我就是一个定了普通外科的住院医生,美国的外科专科医生就不是一般牛了),他就随便模了一下,就去叫主治医生了。主治医生还是很专业的,不慌不忙,检查诊断,向我解释处理情况:先去作个检查,然后看结果,如果没什么就立马回家,如果是阑尾炎就转 ER 手术。拿到检查单子我才意识到要做 CT ,不像国内最多做个 40 块钱的腹部 B 超。 CT 耗了很长时间,先喝 900ml 液体,半小时后再灌肠,把肠子充满, CT 腹部扫描。做检查的时候门医生跑来说那边关门了,做完检查直接去 ER 等结果。 CT 做完,上了趟大厕排干净,不知不觉倒做了肠道准备。来个个大姐把我领到 ER ,转了好多弯,走了很多路,大姐看我健步如飞的样子,肯定觉得我没事。

    ER 里的医生招呼我等一会,过 30 分钟 CT 检查结果揭晓,阑尾炎诊断明确。立马 sign in ,找来一件超大号褂子叫我换上,同时跃跃欲试要抽血装。总体感觉美国原则把握明确,确诊阑尾炎,只有手术一条路。

    外科病房的住院医生带着个女实习生兴冲冲的来了,和我当年的情形特像。双方愉快的交流,直到我说自己是普通外科专科医生把他吓到为止。于是抽血做术前检查,他们去核实 CT 结果,(估计没讲过我这么谈笑自如准备挨刀子的。)确认回来,说马上手术,基本就绪。然后谈话签字,感觉比国内的术前谈话随便多了,不知是以为这里病人依从性好,还是因为我是同行,都应该明了。最后问我还有什么要说的。。。憋了半天,我只能说诊断明确,只能手术,然后大义凛然的一笑。。。

    急诊手术安排的快啊,碰上过节,手术室也不挤。一会车来,把我送近了手术准备室。那里的阿姨护士可热情了,看到个能说能笑的稀奇货。监测设备再我身上安好,麻醉医生来了。了解情况谈完话,立马下药。我赶紧要求打个电话,通知 LD 。说话的时候已经觉得有点眼冒金星,等电话打完就记不起什么了。

    嘀哒。。。

    感觉只一瞬,我觉得我醒了,我马上意识到手术做完了,我意识到手术用的是全身麻醉,我还意识到鼻子里插了管子顶着我嗓子让我喘不过气来,对,我没法吸气,我使劲用力,就是吸不进来。听到满场的医生护士都在给我加油,我缓了一下,再一使劲,吸气成功。同时,我也睁开眼睛,彻底醒了。我还记得当时大叫: Thank you , doctors !!!

    护士把 LD 和师姐叫进来。我很想知道手术过程如何,于是就问了事先想好的问题:手术做了多久?一算,前后从我睡着到醒来就 1 个多小时,应该过程顺利,也就放心了。护士专门鼓励我用止疼药,说都 2005 年了,不要再被术后疼痛困扰了。但是我对腹部疼痛就是不太敏感,于是只要求了一点吗啡,儿童剂量的一半。过节病房不是特满,有单人空房,我就先住一晚。

    术后第一夜非常难过,几乎所有病人都跟我说起过。不光是因为疼,肌体收到外界强刺激而处于应激状态。我自己除烦躁外,主要是不敢随便换姿势,某些肌肉长时间紧张,特别是背部肌肉痉挛,怎么躺着都特难受。最后好不容易摆了个好点的姿势, LD 反复按摩强直的肌肉,终于睡着。另外,天气干,手术中用了抑止唾液分泌的药,而且嗓子咽喉有点损伤,所以常常要来点水润唇。为了防止静卧导致下肢静脉血栓,还有两个充气加压袋箍在小腿轮流加压。

    护士忙了一晚,血压血氧体温 x3 ,抽血化验,加抗生素术后 8 小时一次。第二天,护士就帮助我下床,要我小解,果然很多存货。现在就叫我可以喝些了水了,同时刺激一下肠胃,准备下顿普通进食。好多冰的果汁啊。还好美国待了一段,还能习惯。然后各位医生轮流出现。麻醉医生最重视,可能我醒过来的时候挺惊险,还坚持要我吸氧。手术医生,和病房值班医生都来看过,看我情况还不错。总之都叫我中午吃了正常午餐后就可以出院了。真是飞速啊。要不是我身体健壮,而且父母长辈都不在身边,不然怎么可能做到啊。

    于是午餐喝了粥,吃了些医院送来的承认普食,就穿了衣服准备出院了。也不用额外抗生素,就 20 片止疼药和些泻药。护士交代:可以正常饮食,可以冲澡,可以行走,不用伤口换药,不用消毒,不用拆线。过一两周去门诊复诊就行了。就这么被轮椅送出门外,心里还有点惴惴不安的。

    出院后的恢复,基本是在计划之中。前 2 天,伤口不能牵扯,就是改变姿势比较困难。起床,躺下都要别人帮忙。服用了泻药,消化道通畅,胃口也不错。手术对人的刺激还是很大的,术后始终处于应激状态,术后 2 天就明显觉得疲乏,消耗很大,气虚。中医对补气很有研究,炖鸡汤,加点黄芪沙参,注意食补。其他都无大碍,就是洗澡还有顾虑。唯一没有遵守遗嘱的。自己擦身洗头,距伤口方圆 20cm ,禁水。

    第三天,来回走动自如,忍不住看了看伤口。伤口确实非常小, 3 - 4cm ,横向一刀,和阑尾标准切口不太一样。想来美国术前 CT 定位,加上我一般情况好,肚子上的肥肉不是很多,又没有穿孔化脓的表现,所以认准了地方,就开个小口,等肿胀的阑尾自己蹦出来。主刀医生开完刀就休假了,所以没有多了解手术中情况。但是大致如何,推断得出来。

    标准阑尾手术,切口有标准位置,标准走行方向。手术最关键的步骤是找到阑尾,所以不敢把口开得太小。顺利的话找阑尾只要 1 秒钟,不顺利的话就可能是马拉松。美国这边倒好,先来个准确定位,就像导弹一样。想想确有道理。不过国内不可能,作个 CT 花的钱和时间,都快够上手术本身了,结果差得又不多。国情啊,国情啊。术后五天,行走自如,还可作个菜解解闷。出去走了一圈,还是觉得不能多运动。术后一周,准备回去上班。

    体感觉,幸好有 LD 日夜陪伴,帮我完成了很多术后单人的 mission impossible 。不然,真是难以想象。

 

 
 
编辑部:wwang@unknowspace.com

文章版权归其原作者
版权所有:未名空间(www.mitbbs.com)

        未名交友(www.jiaoyou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