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 2005年11月11日 星期五
主办:未名空间(www.mitbbs.com)
   未名交友(www.jiaoyou8.com)
 
   
   

作者:lmwxf
作者:eastfire
作者:scorption
作者:cqhelen99
作者:蓝莲花
来源:未名空间
来源:未名空间
来源:未名交友
来源:未名交友
来源:未名交友
   
     
         
 

影评:千里走单骑
作者:lmwxf
来源:未名空间

张艺谋到了夏威夷的事情,我早就知道,但并未留意,因为对他我并不是十分的熟悉, 即使看过了他的很多电影,我却没有追星的感觉。也许是年龄的原因,我已经过了对什么事情会有所痴迷的阶段。而前两天的开放座谈会,一方面由于自己的繁忙,另外也预感到拥挤的人群不会使我多出任何收获,所以也没能参加(后来根据一个参加了的MM反映,的确人多得挤不过去)。直到星期四晚上,我的老板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同他的太太一起去看电影,张艺谋的片子,我才翻了翻手中的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的节目单,发现竟然没有电影的具体的名字,顿时感觉有点子神秘,去网站上找了一下关于他的电影节主页,发现连接是《一个都不能少》。我之前看过这片子,对这部老片子仍然如此神秘不觉有些失望。但既然是老板盛情邀请,我又怎敢不去。于是今天早上,硬着头皮,参加了夏威夷国际电影节张艺谋片子的首映式。

开幕式早上9点钟开始,一个美国导演做了简短的介绍,介绍了国际电影节的情况以及张艺谋的一些背景。事实上张艺谋已经在12个小时以前离开夏威夷去了日本参加那里一部新片的首映式。导演介绍说,今天我们应该看得是《一个都不能少》,但是,他告诉大家,根据以往的经验,等一下放出来的片子,应该不是《一个都不能少》,因为从中国来的片子,实际放映的片子极少是能够跟事先通知吻合的,中国的导演们和工作人员们会随时更换准备放映的片子。这是观众们发出了善意的微笑。事实上,根据介绍,最新的拷贝是今天早上6点30才刚刚运到,应该就是与在日本东京电影节播放的新片。这一下子让我多了许多兴奋,之前看过一些关于千里走单骑的报道,知道是一部文艺片,而且是反映人性的片子,但具体了解不多,


这回有了眼见为实而且几乎是第一轮观看的机会。

灯光渐暗,电影开始了,果然打出来的片名就是:

《千里走单骑》

故事从日本开始,开场连续的日语对白和高仓健的出场让在座的美国人多少都有点摸不着头脑,因为这是地地道道的新片,甚至有人开始怀疑起拷贝是否错误,但毕竟很快进入了主题。一个日本渔民(高仓健)跟在东京的儿子建一(中井贵一)因为交流上的隔阂造成长久的双方分离,断绝往来多年。贤惠的儿媳妇(寺岛忍)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然而未能成功。这次儿子因病住院,儿媳给公公打电话请他来东
京跟儿子见一面, 父亲于是乘坐火车来到了东京。但是病房里儿子拒绝尽自己的父亲,老人伤心地沉默的离开,儿媳追出来送给公公一盘录影带,希望公公看一下,借以让老人了解儿子的内心世界。


镜头转向了录影带,建一作为云南地方面具戏的爱好者,拍下了云南丽江的一些民间艺人的唱戏的镜头,其中艺人李某(对不起,忘记了他的名字,长得有点像张艺谋的脸)唱完一出戏后,对着镜头说,今天不在状态,下次要表演他的拿手好戏---千里走单骑,就是千古传颂,中日皆知的关公戏。他自认为是最优秀的唱戏人才。


建一承诺转年继续来拍,专门拍这出千里走单骑。


电话响了,儿媳打来电话,哽咽着告诉公公建一其实得了肝癌,而且已经是晚期。沉默的公公于是决定,亲自去一趟中国丽江,帮助儿子来完成他的一个承诺与愿望。老人打电话告知儿媳并要求保密,于是观众随着镜头转到了丽江。


老谋子的摄影的确不同凡响,自然风情,民俗文化,相得益彰,把丽江的纯朴浓厚的民风和秀美宜人的风景巧妙的融合在剧情的发展中,让人颇有目不暇接的感觉。来到了专门演这种民间艺术的村落,在导游兼翻译蒋雯的带领下,见到了该村的导游邱林。


新一代的谋女郎蒋雯的气质风情与之前的巩章等人截然不同,在下看来应该是很亲切,自然,真实而又不是那么美丽却很有魅力的邻家女孩。而饰演邱林的演员就是名叫邱林的本人(群众演员)。从此,整部影片全部成为群众演员的天下。民俗本色,人性本色,在这些自然的群众演员的发挥与表演下,把真实的丽江的热情,风土 描画得淋漓尽致。


在邱林的安排下,一个演员正在上戏装,拿大刀,蒋雯很奇怪,因为这个艺人并不是李某,经询问得知,李某因为私生子被别人取笑,拿刀伤了人,被判三年徒刑,进了大牢。于是蒋雯只好给老人解释这样的情况,并开始返程。在路上,老人拿出钱给蒋雯,要求她帮忙想办法进中国的监狱排李某的戏。蒋雯告诉他,这超出了她的能力,表示爱莫能助,于是老人一怒之下要求解雇蒋雯,回村庄。


村里的导游邱林,会几句日文,也会几句英语,但都是半吊子,基本上属于“哈喽啊,饭已OK啦,请下来米西吧“这样的水平。这样的语言为他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和微笑。如大多是中国人一样,他质朴,幽默而热心。 不同于蒋雯,他认为这件事他能够办成,收下老人的酬谢费用,他开始准备行头。蒋雯知道这件事的难度,

于是告诉了老人申请进监狱拍戏的程序,并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以免半瓶醋的邱林无法了解老人的想法。邱林于是背着行头,拿着大刀,与老人上路了。

邱林这个人物的真实感极强,他是小人物,他很土确很自信,在后面表现得更明显。他也喜欢钱,知道自己的帮忙是需要酬劳的。从任何一方面来说,邱林都比关老爷更真实,千古流传的中国文化,一个“义”字,涵盖了太多的东西,但真正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其实远远比义着一个字包含的内容更广阔。张艺谋通过这个小小的人物,在后面的剧情中,还会反馈给大家更多的东西。

两个人来到了丽江外事办公室,李彬主任(群众演员,叫李彬),热情接待了他们,但是表示了这件事的棘手与为难。邱林无法把日语表达出来,抱着词典给老人翻译,错误百出,日文英文混杂,一般是这样的对话:you know? 法律,然后用日文加一个词。老人固然无法明白,但观众却早已发出会心的微笑。于是只好拨通蒋雯的电话。通过电话,老人知道了事情复杂困难超出想象。

在一个语言不同的国家,一个全然陌生的地界,一个举目无亲的环境中,老人想出了最后的招数。晚上,当李彬主任结束会议时,邱林一个人抱着一卷录影带等着大家。李主任招呼与会的人一起看,在录影带里,老人哽咽着诉说了自己来完成儿子最后愿望的事,并出示了刚刚制作的两面锦旗“谢”和“助”。颠三倒四的邱林通过蒋雯发来的传真翻译给老人录像做了现场同传,当然不会忘记根老人的锦旗出示的顺序搞混乱。但是李主任和现场的人都感动了,连夜请示省外办联系省监狱,开绿灯放行。而邱林事实上也就在此时作了一个决定。

于是次日,邱林跟老人一起来到了监狱。

这不是主旋律影片,但是张艺谋巧妙地把中国的监狱的情况和政策反馈给大家,半军事化的训练,为犯人准备的娱乐中心,热情政策感强而又不缺乏灵活性的陈警官,犯人中的小乐团。透露出来的信息和真实性要远远大过主旋律的影片。

一个民俗剧种在娱乐中心的顶调球灯下即将开始上演了。李某全身披挂,手擎大刀,摆好了架势。音乐起,应该开始叫板了,李某没有动,音乐再起,李某还是没动。邱林,陈警官上前询问,揭开面具,发现李某早已是泪流满面,涕泪滂沱。他诉说着自己对自己私生子的思念,诉说着自己的委屈与辛酸。是的,面具上的毫无表情并不代表着我们内心毫无表情,深深压抑下的情感不能爆发,因为一旦爆发出来,就无法收回。在现实的生活中,在网络上,面具的含义不言自明,但能够逃避面具的,能够面对面具的,现实生活中有吗?

戏看来是没法演了。但那种父子牵心的感觉一下子把日本老人的痛勾了起来。老人又添了一个心愿,要让李某父子见上一面。晚上,老人拨通了蒋雯的电话,请她帮忙告诉邱林带他去一趟李某儿子的家。。。。。敲门,邱林进来,放下装钱的信封,又闪了出去,那里正是邱林曾经收下的老人的钱。老人打电话问蒋雯,蒋告诉老人,邱林将带老人去李某儿子所在,偏远难走的石头村。但是钱,自从知道了老人的目的和背后的故事后,邱林就决定把钱退给老人,为了帮老人了却弥留的儿子最后的愿望,邱林和蒋雯决定尽全力帮助老人,分文不取。

万里孤身一人来到丽江的日本老人沉默了,他没有说话,但他分明感受到了亘穿中国历史的“义”的分量。我不知道日本人是否跟我们会对影片产生同样的感觉。但我分明感觉到那种在普通生活中的义。一种善良的中国人对同样友善的日本人的义,这里有文化的不同,也有文化的交汇。生活的影片不涉及历史,但我却希望日本人能够从中了解,讲“义”的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善意的道歉,一个真诚的祝愿,一个友善的行为,其实都会有助于消除历史的隔阂。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天性。

石头村, 戏剧的一幕开始了,石头村委会几位村干部与邱林开始交流。他们让邱林翻译:村委会已经知道了整个故事,开过会。孩子的母亲已经死了,但孩子是村子里大家照看的,所以要让日本客人了解,一是李某与孩子的母亲没有结婚,所以孩子是私生的,但村里承认李某是孩子的父亲;二是孩子八岁了,现在是突然李某来认,让邱林给翻译这两件事,邱林说那么你们同意不同意我们带孩子去看父亲,村长说你先给日本人翻译,你到底会不会翻译?邱林说我当然会,村长说你翻译,邱林说你根本没说明白我怎么翻译。双方争执起来。

老人突然感觉到了一种他儿子喜欢来这里的原因。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根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完全是天然的孤独。一种完全不属于你的环境,那种苍凉,那种无助的孤单,是对自己的惩罚,还是对别人的惩罚?我相信大多数海外的中国人或多或少会在某些时候有同样的感觉。那种孤独,那种无助。但是,真正的孤独是什么?


影片给我们的答案是,即使在孤独的环境里,即使语言无法交流,但在热心的人们周围,你依然可以自己选择不去孤独。真正的古都实际是你在你最熟悉的环境中,你在最热闹的场景下,你自己内心的那种与别人的距离感。环境的孤独和内心的孤独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在那里飘泊,在哪里流浪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其实是面对生活的态度。关老爷千里走单骑并未觉得孤独,是因为他心里并不孤独。
扯远了,我借机会抒发一下自己的孤独感,是不是影片的主题在这里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

村子毕竟还是同意父子见面并盛排筵宴款待原来的客人,老人的儿媳这时候打来电话,告诉老人,她还是告诉了建一老人为了儿子远赴丽江,她说建一认为那部戏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老人为了儿子的心愿去了丽江。

老人,邱林,8岁的孩子(忘了名字,我这狗记性)坐着手扶拖拉机踏上了归程。之前因为自己和儿子的关系,老人询问过村长,孩子是否愿意去见爸爸,村长一口说定没问题。然而,到半路,出事了。

先是拖拉机出了故障,然后是在邱林和司机在修理拖拉机的时候,孩子跑掉了,老人发现后,追了上去,于是一老一小在石林中迷了路,而万山中间手机根本收不到信号。直到邱林和司机发现两个人不见了,当地的石头村村民和当地警察一齐出动寻找,这一找,就找了一整夜。

老人与孩子在石林中语言不同,各说各话,其实还是很温馨的,再次验证了环境并不是孤独的最主要的原因。其间张艺谋把孩子拉屎的镜头刻画得让人忍俊不禁,老人看着孩子拉屎,孩子一句你看着我我拉不出来让大家爆笑不已,老人被熏得捏鼻子的镜头也让观众忍俊不已。我们却知道老人从童趣中寻找到了久违的天伦之乐。

最后一老一小尝试过用闪光灯求援,用渔哨求援等种种方法无效以后,相依而眠,直到被大家发现。

老人坚持让村长询问孩子他为什么跑,是不是不愿意去见爸爸。结果村里上下异口同声:问什么,我们说乐意他就乐意了。一个很显然的文化冲突暴露给大家。现场的观众会心的微笑体味着这一文化冲突。在讲义字的中国,小孩子是没有发言权的。他们只能做大人告诉他们做“该做”的事情。而且几乎所有的大人都这样认为。善良与否在这里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是天经地义,而小孩子也知道自己的地位与角色,在没问他之前,他是不会说自己的感情感觉的,虽然他已经用脚投了票。其实引申开来,又何止是孩子?这是文化?这是传统?还是别的什么?很显然,美国的观众对这一段很感兴趣,电影的文化交流作用,事实上很直白也很有效果。

在孩子的拒绝下,老人决定尊重孩子,放弃带孩子见父亲的想法,而村里人也表示理解。我们中华民族真的是善于理解与学习的民族。对外来合理的尊重孩子的想法很快的吸收并消化。这大概也是中国能够这么久一直生存下来的秘诀之一吧。在回省城的路上,老人的儿媳打来电话,建一,在老人与孩子相依而眠时,已经过世了。建一的遗书很感人,对多年以来与父亲的隔阂作了反省与自责。但是,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晚了。沉默的老人流出了两行热泪。孤独,选择孤独与逃避,是要付出代价的,而最惨痛的是,当你知道这代价是什么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跟父母是这样,跟其他人其实也是如此。敞开心扉,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难,戴上面具,也不想我们想象得那么容易。

最后,老人仍然决定建议下李某,把他拍的孩子的照片给李某看,为了帮李某放下包袱,陈警官组织了很多犯人来烘托气氛,见了李某儿子的照片,在场的犯人都哭了。我不知道这些是否是真实的犯人,但我知道他们是真的感动。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寄托,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另一处精髓。拍不拍李某唱戏,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都知道了生活的意义。千里走单骑,既指这部地方
戏,也指老人为了儿子的愿望万里孤身的经历,更是指普普通通的每个中国人身上体现的关云长的义。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决不是一句糟粕就能够随便打倒的,这种长久以来的文化沉淀,其实已经是渗入到每一个生活的角落。哪怕是犯人。而人性的光辉,在义字的大旗下,竟也是如此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文化与人性是相同的共融的。难怪张艺谋选择东京国际电影节来首映这部影片,在中日当前的环境
下,寻找一种通性与共同,竟然是如此的困难,这样的影片,我相信会给日本带来震撼,会促进中日文化的了解,虽然我并不愿把这样的影片拔高到这样的政治色彩的光环之中。


平心而论,《活着》是中国电影的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但太沉重,《千里走单骑》从一个小事情,一个温馨的角度告诉我们生活的另一个方面,轻松一些,但真实性和感染力却同样的强。生活,其实不仅是沉重,更多的时候却是这部戏里小的幽默体现出来的一种你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的状态。经过了英雄,十面埋伏以后,张艺谋再次展现了他的另一种功力。很欣赏这样的影片,论场景,论内涵,论思想,个人觉得比英雄要真实要吸引人。影片结束的时候热烈的掌声也代表了观众的基本评价。

散场的时候,我们见到了Jeannett Taulson女士,从交谈中我才了解到我的老板和Jeannett Taulson是25年前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的创办共同决定者。回来路上我们顺路去丽晶海鲜吃中餐,我问老板,是什么让他作出创办电影节的决定,他笑答:因为我喜欢看电影。

如果很多生活中问题的答案都是如此的简单,思考还有意义么?


 
 
         
 


高晓松表现主义电影《我心飞翔》
作者:eastfire
来源:未名空间




和上一部影片《那时花开》一样,这部《我心飞翔》也是等了好几年才出来而且比上一部更加令人晕菜。与《那时花开》不同的是,这是一部纯艺术影片,用导演自己 的话讲“是一部表现主义电影”而且制作更雄厚,人员阵容更强大。今年初终于通过重重关卡获准公映并且首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据报道称当时放完后高晓 松似乎早有准备般地窜上台面对台下八百多观众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样,看懂没有?”

我是真正的电影白痴,对电影一 知半解而且兴趣不大,而且多年来不思进取破罐破摔从没想过改变。随便找一堆儿人跳进去蒙上眼睛转三圈揪住一个人出来看过的电影都要比我多得多。虽然现在周 围常有电影界朋友和合作机会,但我从来不觉得这是我和电影本身的缘份,所以我向来自觉远离“影迷”这个虚伪称谓。我的爱好和兴趣是音乐和校园文化,因此在 这里我只想借此从这两方面触及这部影片,谈谈自己的相关感受。


相信这里大部分人都没看过这部影片,国内音像市场也找 不到。我现在手里的DVD是今年前不久这部电影参加纽约雪城电影节后在美国流出的版本,花了我20美元。在那次电影节上这部电影获得了一个特别奖并且作为 开幕式首映影片。在这之前还曾获得一个在法国里昂举行的亚洲电影节的一个单元的最高奖。中国多年来的国际各电影节上获奖
的描写中国民族文化历史的电影很多了,可是这样的纯艺术表现类电影还是很少。影片没有大量的人物对白,女主角甚至还是哑巴。换之的是人物的细节刻画、内心,精彩的独白和镜头语言。


先介绍一下演员和基本制作阵容:除了音乐部分刘欢、高晓松、小柯、郑钧、老狼惯例“五人帮”之外,主演:陈道明(饰演旭),李小璐(饰演虹;本片的英文名 就叫Rainbow),郑钧(饰演阳),丁勇岱(饰演晟)。摄影部分由著名摄影师杨树(《孔雀》的摄影)作为指导使得整个电影画面很好看;录音武拉拉,剪 接是高晓松多年的战友当年“私活小分队”的成员战海红。。。。。。制片经理张震燕率领的几乎是电影《英雄》制作的原班人马。此外,这次还拉到了当今国内炙 手可热的华谊兄弟作为制造投资,真是牛B大了!说实话我开始有点不太相信,因为我以前看过很多相关剧情和前后经过报道,知道这又是一部服务于小众的不会有 什么太大市场效应的片子。很奇怪这样的片子怎么会请到华宜兄弟投资?说实话这样的片子能拍就已经很不简单了,电影业本来就不盈利谁还想往里扔钱玩儿?可能 是陈道明大牌的关系吧?据高晓松自己说,当时他请陈的时候只写了一张纸的内容,彼此谈了很久觉得很投机于是就定下来了。


在这里插个题外话:昨天有机会我看了一个这次刚刚结束的夏威夷电影节的唯一一个获奖的亚洲电影,是中国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拍的《季风中的马》,这部电影还无 法公映。这也是一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影片,描写内蒙古大草原生活的事,也是艺术片。可以说是很相似的目的和艺术追求,但是这部电影比起高晓松的在制作上 就悲惨多了。首先没有投资,导演自筹资金通过朋友等借了钱拿来拍成此片,而且剧中主要演员竟然由导演一家人即老婆儿子一起完成,没有明星大腕,可见也是无 奈之举。这就是现实,谁玩纯艺术谁没出路,得不到市场,谁能娱乐大众谁就是好的。所以冯小刚倒也老实,自己也承认自己电影和张艺谋等其他人不同,就是纯娱 乐,每年老老实实拍一部大片弄个众口齐笑满堂喝彩,然后躲一边儿数钞票偷着乐去了。相比之下,高晓松实在是太幸运了,做音乐可以网罗一帮最牛的乐手制作 人,做电影又能随心所欲毫无顾虑,另多少同行眼红。


交代一下影片的大致内容:说实话看高晓松的作品是一种享受,无论 是听他的音乐,读他的小说、文案还是看他的电影。而他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把同属于这样的一批人的内心世界及思想态度完好地恰如其分地用文学或 文艺作品形式生动唯美地表现出来,当然前提是你首先要能读懂他这个人的思想和弄清这些作品面对的群体成员。但是看他的作品也是最累的一件事,尤其是电影。 如果不是借助剧情文字很多地方,尤其是镜头还是不能很好理解。


本片讲述30年代的一个纯粹虚构想象中的故事,一个女 人和身边三个不同男人的相遇。其中三个男人分别叫做旭(Twilight),阳(Sunshine)和晟(Twinkle)分别由陈道明,郑钧和丁勇岱扮 演,一个女人是李小璐扮演的虹(Rainbow)。旭是一名画家、教师,他发现自己的决定往往是受别人行动的支配,于是他把每个人的手印印在画布上。在军 阀战争中他成了跛子并被打中下身成了废人,而后居住在中国湖南的凤凰古城,一座充满美丽文化气息的古城。他靠画风筝生活在当地算有钱人并且学会了教自己用 掌纹识命相。晟是当地一个穷乡村教师,小人物经常找旭要东西。后来晟把当地一个美丽的女子嫁给了旭。这个美丽女子就是虹,她不会说话但天子聪颖而且会弹一 种奇怪的琴。虹初见旭的时候是一个晴朗的子日看到天边飘来的一盏风筝激发了她原本向往自由,向往广阔天空自由飞翔的激情。(这个镜头涉及很像《孔雀》里面 的降落伞一幕,呵呵);而旭是个废人,无法享用品味如此的天之尤物:(,于是便有了宣传片里的那些裸体镜头:旭经常让虹在他面前的大木澡盆里洗澡,自己坐 在一旁搬过画架画她的裸体,有一次竟然画着画着睡了过去:(。


在另外一个晴朗的日子,虹梦到了一个白马戎装的骑士, 这就是后来的郑钧扮演的阳,一个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的新青年。一次阳果真出现了,他到这个凤凰古城采风,听说一个会弹琴的美丽女子于是便找来。当虹遇见阳 的那一刻便知道了这就是她梦里出现的骑士和潜意识里要等的人。阳教虹拉小提琴,两人彼此相互吸引缠绵。就在两人准备私奔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阳毅然回去 参军为国效力,而他又不忍带虹一起饱受战争苦难四下奔波。随着日本鬼子逐渐占领我们更多的领土,阳终于战死。如他誓言里所说他的小提琴被寄了回来。


日本鬼子继续攻打到武汉,临近了这座古城,不久又占领了她们的家园并且杀害了虹的父亲。这时候,一直作为小人物的晟愤然骑马挎枪前往城里杀死众多日本兵。 原来晟是在暗中暗恋虹却没有勇气表露的男人,当初把虹嫁给旭这个废人是为了让虹从此在他身边可以天天看到她。在虹的精神内心里,男人就是要勇猛杀敌,以至 为国捐躯的热血激昂形象。这时的晟在她面前不由让她眼睛一亮,于是她爱上了晟。就在他们也要离开的时候,日本鬼子包围了整个村子。。。。。。


单从上面的故事梗概还是无法表现最终的影片的,影片的灵魂还是镜头语言。比如说把这个梗概交给我写一个剧本的话估计将是平淡无奇的大量对白和完全生活化的 画面。这部影片画面美丽,镜头还是错综复杂的MTV式充满想象力,中间插入人物精彩内心独白--文字部分更是高晓松特长,在加上明星演员的人物刻画以及好 听的音乐综合完成了整体的艺术感。


电影开始是郑钧的《一霎那》,摇滚风格,高晓松、小柯完成,上来就给人一种紧张压 抑的感觉;中间部分旭被打中下身时是老狼的《穿过流水》;结尾是刘欢大气彭湃的《飞翔》将主题推向高潮。后两首都是典型的高晓松式音乐作品。在这样一部严 肃性挑战性的艺术作品中,高晓松还不忘潇洒玩票一把,让从来唱歌说话都像抽大烟睡不醒玩世不恭状的郑钧此次塑造一个单纯激情且操稚嫩学生腔的青年,不知是 不是难为了他:)。至于大腕刘欢,依然是一副成熟谦虚的口吻:表示自己对于电影不是很精通,只不过看到是晓松写的想必不会差,所以就接了。


整个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里面很多镜头故意夸张地表明了这一点:比如军官的军服大高帽长长的穗子,领口不对称的领章显得滑稽可笑像是演戏;比 如陈道明拄的拐杖竟然是一只旧船桨;比如李小璐弹的琴是高晓松、小柯特意专门设计制作的一只又笨又大的琴,而且录音时为避免和真正大提琴相似故意让大提琴 手采用非常规的另类拉奏形式;比如李小璐洗澡用的超级大的木头澡盆,还有在杀日本兵时很明显的模拟电脑游戏杀人模式等等。一切都是在告诉你这是一个虚构的 非现实的故事,一个理想中的童话而已。本片的主要核心是为了讲述一个在那个黑白年代的一个美丽女子的彩色生活。讲述了在命运,这个主宰每个人行为的事物面 前我们或是接受,或是抗争,但都像条条小溪最终会入大海一样,没有人能真正逃脱。旭是一个接受命运安排的人,对于自己的一切毫无怨言坦然接受;而他的妻子 虹抗争命运,追求自己理想中最美丽的东西包括爱情。


本片还从特有的角度重新解释了爱情的本质,那就是在那个传统的世 俗年代,女人很难确定驾驭自己的爱和真正喜欢的男人。梦想、理想、现实相互交错彼此独立分离。于是当她的生命中出现的男人具备她理想中的特征的时候,她内 心埋藏深处的火种便被点燃而且赋予行动。这就是选择战争作为衬托表现男人的勇敢坚强,而在生活中又往往是那样的女子在命运幸福面前显得更勇敢的用意。是她 内心里对爱,对自由的渴望激发着她抗争命运的决心。于是高晓松有了点睛升华的一笔,那就是:剧中的女人不是一个忠实于她的男人而是忠实于爱情的女人。当每 一个美丽的爱情唤醒她的时候她便挣脱命运去追求了。其实所有这些都是写给现代人的,作者也正是不断在生活中用眼睛用心灵寻找发现着美丽的事物。可是或许是 不存在的梦境,或许是无法被接受和提倡宣扬,于是反复强调这是一个想象中的虚构故事,一个童话而已就像影片中众多不伦不类于实际生活脱节的画面一样。


相信和《那时花开》、《写在墙上的脸》等一样,还会有很多人可能看不太懂要表达的内容,至少第一遍是这样。我想说的是,试着读一读相关文案,就像听音乐唱 片一样借助文案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心态。如果还是实在觉得不知所云的话我劝你干脆放弃扔到垃圾堆。不是说你不会欣赏艺术等等,和这个没有任何关 系,大可不必自责。你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他。只是因为你不是属于这类作品所要面向的群体或者说你和这样一个群体相差太远了。高晓松是这样形容他的这“一 小众”群体的:“和我一样,小学调皮,中学早恋,大学迷茫,长大后出乎意料地养活了自己还富余出一只眼睛看世界的人。”


这就是整部影片的特点,由于是以艺术的手法表现的所以没有像普通电影一样有一个完整的连贯的故事及走向配以生活化的对白。这样的剧本一定很难写,因为没有 具体的故事进行,没有大量的对白,全是镜头语言和人物内心细节。但是语言中又处处可见良好的文学修养和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所以有些电影评论家认为这部电 影”拍得很好看,但故事很空洞”,但不管怎么说几乎所有人都一致认为这是一部完全不一样电影,也许如此作者的目的达到了。


实在不知再往下说些什么,所以就这么多了。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也不知道也不会去细细回读。因为坚持一个基本常理:越是最喜欢的事物越不能表达得淋漓尽致,恰 如其分。越是喜欢的事物越不知从何下手,但是话总是要说,于是疯言疯语般好一通折腾,自觉累了、尽力了、出汗了、爽了才肯罢休。看表,又一个晚上在此中度 过,sigh~~~

 
 
         
 



美妙人生
作者:scorption
来源:未名交友


看了韩剧《美妙人生》,赚了我好多泪,也让我露出好多欣慰的笑,有点不好意思,没办法,的确是太扇情了。情节虽然简单或是有漏洞,但是细节表现得绝对一流。生活的、感情的细节,经常会产生共鸣。韩承桓和郑世真的偶遇和失误开始了一段酸甜苦辣的感情之旅,韩莘菲的降生使这份感情又多了一条不可摧的纽带,吵吵闹闹,酸酸甜甜,艰苦曲折,再不能平凡的生活,无意的展现出一个温馨的家庭,相爱的爸爸妈妈,可爱的女儿,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让他们共同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一个美妙的人生。莘菲五岁的时候告诉观众说:妈妈说爸爸有点不懂事。呵呵,觉得这句话,从莘菲的口中说出,真的太好了,她的爸爸真的是不懂事,竟然叫莘菲做妈妈,被妈妈发现了,莘菲那种怕怕的表情真是太生活化了,多么可爱的莘菲,多么温柔随和的爸爸,他们的笑容是带着无限温暖的。妈妈更让人起敬,还没毕业就决定生下莘菲,独自生产莘菲,用自己还不丰满的翅膀来保护自己心爱的小生命,不怕世间所有的困难,她的心中一定是充着满满的爱,那炽热的爱快溢出了,浸入每位观众的内心深处,那伟大的母性的爱,让所有的人起敬,忠贞的勇敢的坚毅的幻想的,所有这些美好的性格都集于她一身。他们的感情也让人心碎,幸好韩承桓渐渐的看到了郑世真的纯洁美好的心灵,懂得了去珍惜就在身边却没有看清楚的真爱,懂得了作为人家丈夫(虽然是协约丈夫)的责任,做父亲的义务,作女婿的孝心,用自己的力量维护他的两个最爱的幸福,为家庭的美满付出自己的爱,温暖妻子女儿的心,让一个家庭更完整更幸福。经过了为莘菲治病而共患难的相濡以沫相亲相爱,他们的感情终于冲破了重重障碍,彼此都找到了依靠,找到了心灵的归宿。真的为他们高兴,心中也充满了无限的希望,那种美好的,真实的,无悔今生的感情、家庭。郑世真的扮演者柳真,完美的塑造了这个角色,让人看后久久不能忘却,还有她的美丽,仿佛她的美丽的心灵一样,让人的心都化了。韩承桓的扮演者金载沅,把那个看似玩世不恭不懂事而实际却有着强烈责任心和真情的爸爸演绎得真真切切,完美的表现出丰富的感情和内心世界,他也是个大帅哥哦,呵呵;最可爱的就是小莘菲小郑多彬了,小小的孩子,怎么能够演的那么好,好可爱好可爱的,也让她赚了我的不少的眼泪,艾,真是没面子,呵呵,她对爸爸妈妈的爱,不仅感动了她的爸爸妈妈,也感动了所有人,是亲情的爱,让一家三口不分不离,相依相爱,小小的孩子,竟有那么多的爱,这是人的善良的天性吧,他们真是充满了爱,也被爱包围着。美妙人生,如是也!!

 

 
 
               
 



小城之春--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作者:cqhelen99
来源:未名交友


抗战后江南的小城, 少妇郁文守着病弱的丈夫和破敗的家园, 过着死水一般的日子. 唯一的消遣, 是在城墙上散步, 眺望远方. 然而这看似平静沉闷的生活, 很快被一个客人的到来打破. 张志诚是郁文丈夫李炎十年未见的旧同学, 更让郁文意外的是, 他竟是郁文的旧邻居和恋人. 他带来了活力和笑声, 他让小姑不知不觉迷上, 也让这死水泛起微澜.



此片拍于四十年代, 导演费穆以不疾不徐的笔调, 拍出一部温婉清丽, 蕴致独具的文人电影. 丈夫李炎孱弱善良, 虽然终于觉察了妻子和志诚在一起时焕发出别样的青春, 却对他们没有任何责难, 反而想以自杀的方式一求解脱. 妻子郁文几番挣扎, 最终选择留在小城, 协助丈夫驱走病魔. 十六岁的小姑天真活泼情窦初开, 在知道嫂嫂和张大哥的情愫之后, 也能体谅嫂嫂的苦衷. 中国社会特有的温情和礼义, 在战后的萧条破败中, 修补重建着社会动荡之后的创伤.



整部电影慢而不沓, 韵味独具. 只四位主要角色加佣人老黄, 背景不过城墙和小院, 情节不过四人聊天吃饭出游. 仅凭导演和演员的功力, 一步步推进着情感的纠葛.从 郁文初见志诚的虽不自然却尽主妇之礼的寒暄照顾, 到慢慢玩笑亲近却有所保留, 都演得有血有肉. 在高潮戏生日晚宴一场, 郁文从自制到奔放, 李炎的觉察与心痛, 都堪称精彩之作. 导演多次利用夜里停电以后志诚客房的窗与影为背景来铺垫他和郁文的情感挣扎, 亦堪称一绝.



全片取景于江南的小院, 虽然是断壁残垣, 但处处可见精致的窗棂家具. 李炎病中以线装书消遣, 小姑闲来自制盆景, 郁文于客房摆上一盆兰花. 导演苦心孤臆, 寄望以中国人传统的精神世界, 愈战乱的伤. 整部电影哀而不伤, 有婉转低回,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韵. 这次林肯中心中国电影百年展给之以高度评价, 确实名至实归. 影片结束后美国观众的鼓掌固然令人骄傲, 然而今天的中国, 还能制作出这样的文人电影吗? 田壮壮的重拍版平平无奇, 再次证明今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也急待重建.

 
 
         
 
静夜聆听~~晚风
作者:蓝莲花
来源:未名交友


2005年11月1日,周二晚,静夜聆听~~晚风


一直对“伍佰”不是很感冒:随意放他的一首歌,即使不被告之是他唱的,也可毫不费力轻松辨别出他来,因为.....,遗憾的很,他的歌好象都一个调调(sorry啊,不是故意这样critical的,伍佰及fans们海涵);或许再加上他选择的所谓“实力路线”,一起促成了他的不流感。


出现对他的改观,还要归功于一部因被误导而错看的台湾偶像剧(“求婚事务所”)。[很遗憾的说,这部偶像剧是所看的为数不多的几部偶像剧中最lan的一个,它由几个以爱情为主题的故事拼组而成。因为实在是.....所以并未全看完,只看了前1/2] 尽管片子的整体感觉很,但其中的第2部由伍佰和小s合演的“恋恋风尘”还是蛮有味道的(虽然难以用“好”或“不错”等词捧之)。满篇穿插着伍佰的歌,虽然貌似泛滥之嫌,但配之故事一起也还算可以接受。


不知是片中人物塑造的原因,还是伍佰本身虽不俊朗但却透露着几分硬汉的外形,再伴之沧桑尘风的故事+伍佰式的嗓音,我....不但被感动了,还被眶走几滴鄂鱼的眼泪。


好东西要分享,一直以为是个不错的理念,我自然也身体力行,一时兴起,不到半小时内,share给了好几个朋友,甚至还播洒到不了中文的Gege。哎......,一不小心,竟深度中毒....


传播的过程,朋友听歌后的反馈,让我猛然意识到:刚刚还自我膨胀小以为豪的不错理念,其实......也不是那么不错。很多东西都是很个人的,难以完全分享。有些自己以为的“好”东西,自然是可以友情分享,但因每人心境和经历的不同,却会很小比率地达到同等程度的共鸣,更何况还有诸多的conditions呢?!


静静午夜,扭开弥散着泛黄怀旧色彩的桌灯,插上耳机,调大音量,灌满双耳,跃出被诸事绕缠的当下现世,穿越时空,感怀夜幕下飘飘来悠悠去金秋走霜冬至的“晚风”。。。。

 

 
 
 
     返回顶端
版权所有:未名空间(www.mitbbs.com)
未名交友(www.jiaoyou8.com)
编辑部:contact_mitbbs@unkownspace.net
文章版权归其原作者